原标题:汽车业2021十大预判:特斯拉年销量或突破80万辆,芯片紧缺可能持续一年 来源:未来汽车Daily
2020年终于过去了。这一年,汽车行业遭遇新冠疫情黑天鹅,车企降薪、裁员、停产深陷至暗时刻,转产防疫车、口罩,打造健康车以及直播卖车,车企为自救花样迭出。
跌出一个「深V」后,中国车市触底反弹。这一年,国产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摧枯拉朽,股价像火箭一样不断蹿升,头部新造车蔚来、理想与小鹏一扫2019年阴霾,股价暴涨,轰轰烈烈的「新能源车下乡」将五菱宏光MINI EV捧上神坛。
这一年,大众、丰田们一边忍受碳排放法规带来的强烈不适,一边在纯电动车市场斥巨资布局。中国传统车企再次举起冲击高端化品牌的大旗,向新能源车领域发起进攻,成败犹未可知。冰与火的背后,往往孕育着生机。中汽协预计,2021年汽车总销量将同比增长4%达2630万辆,新能源汽车的增幅有望达到40%,总销量将攀升至180万辆。在汽车市场动能转换、亟待变革的关键时刻,智能电气化浪潮不断与汽车业融合,已经吸引华为、苹果以及BBA等科技巨头加入战局。
新年伊始,未来汽车日报(ID:auto-time)奉上2021年汽车业十大预判。从这些「预言」可以看出,举全球之力押注新能源技术的背景下,资本与概念技术产生的化学反应,比已经走过百年的燃油车更令人血脉偾张。
一个崭新的、令人期待的2021年悄然而至。
1 特斯拉年销量或突破80万辆
制图:未来汽车日报
毫无疑问,纯电动车已经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。2020年,特斯拉无论是销量还是股价都节节攀升,足以证明该领域的发展潜力。似乎是受到特斯拉的「感召」,经过良久的观望,蓄力已久的合资品牌开始大举进攻新能源车市场。
其中,大众的步伐较快,已经推出了首款基于创新模块化电驱动(MEB)平台打造的纯电动SUV车型ID.4,这款车仍然采用双车战略,目前ID.4系列已在一汽-大众佛山工厂和上汽大众安亭工厂投产,两家工厂总产能或达60万辆,这个数字高于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。日产纯电动SUV Ariya将于2021年正式投放中国市场,该款车型将在武汉新工厂投产。
福特面向全球市场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Mustang Mach-E,目前由长安福特推进国产计划,有望在2021年上市,现代品牌IONIQ 5也将于2021年正式亮相,该款车型基于现代E-GMP纯电动平台打造而来。与自主品牌以及特斯拉等新势力车企相比,合资品牌最大的优势在于造车品质、品牌和技术积淀。
摒弃了备受诟病的「油改电」思路,合资车企转而专注于纯电动专用平台,看得出合资车企们正全力以赴。目前纯电动车市场呈现「两极分化」的特征。10万元及以下区间被五菱宏光MINI EV、欧拉好猫等小型电动车牢牢把握,蔚来、理想的主力车型售价均超过30万元。在20万-30万元价格区间,是合资品牌的传统优势区间,未来,或许也是合资车企发力电动车的主要区间。
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成本优势,2021年,随着大众、日产旗下纯电动车型落地,合资品牌将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强势冲击。
4 自主高端纯电品牌恐难有大突破
制图:未来汽车日报
2020年底,缺「芯」危机席卷了大半个汽车圈,大众汽车集团率先承认存在芯片断供。此次断供主要是由于两大汽车Tier 1供应商——大陆和博世,生产的ESP(电子稳定程序系统)和ECO(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)中的ECU模块供应短缺。
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,缺「芯」现象要到2021年一、二季度才能得到缓解;而完全消除要到2021年四季度。芯片是汽车实现自动驾驶、动力与传动、车载娱乐等功能最关键的零部件。
目前,全球车规级芯片主要生产商(恩智浦、英飞凌、瑞萨电子、意法半导体等)均为外资企业。中国车规级芯片基本依赖进口,年进口额高达2313亿美元。
在汽车芯片产业,中国总体落后先进国家超10年时间。中国自主芯片集中在较低端的分立器件和收音、导航芯片领域,缺乏高性能、高可靠性的汽车芯片。
芯片技术「卡脖子」现状早已被行业多家企业意识到,斯达半导、比亚迪、中车时代等企业也在多年前开始自研车规级IGBT,蔚来2020年启动了自动驾驶计算芯片自研项目。但是,芯片是一个比整车更需要规模化的产业,芯片行业没有弯道超车。
在芯片的研发、生产、需求、原材料等产业链中,每个环节都需要深入布局。目前,中国IGBT最主要技术瓶颈是可靠性问题和电荷稳定性问题,突破技术瓶颈、发展芯片产业需要长时间的投入,不可能立竿见影,也不能急于求成。
9 科技巨头入局加速智能应用落地
制图:未来汽车日报
其实,「缺芯」也映射出一个事实——百年汽车产业与ICT产业一样,正在迎接新时代的变革。AI、自动驾驶、5G及车联网等技术正在给汽车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。智能汽车的软件订阅方式,也走过了早期用户教育和市场培育阶段。
车云研究院2020年3月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,84%消费者愿意为汽车数字增值服务每年额外支付500-3000元的费用。这样的变革吸引了BAT(百度、阿里与腾讯)、华为、苹果等科技巨头下场造车。正如乔布斯所说,「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,应该自己制造硬件」。苹果公司的新一代掌门人库克已经接力这场「造车」游戏,2021年9月苹果将发布第一款Apple Car,采用独特的「单体电池」设计。
据中国台湾《经济日报》报道,苹果汽车产业链上游的和大、贸联-KY、和勤等零部件大厂,现已全面爆单。手握重金的科技巨头进入汽车业,给老牌汽车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特斯拉CEO埃隆·马斯克早在四年前便曾断言:「特斯拉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谷歌,而是苹果。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也预计,苹果进军自动驾驶电动汽车领域可能会创造「新的特斯拉熊市」。
在中国科技巨头的狩猎场,无论是昔日的互联网巨头BATH(百度、阿里、腾讯、华为),还是后起新秀TMD(字节跳动、美团、滴滴),都已悉数挤进智能汽车赛道。
其中,凭借在通信、车机系统等方面的显著优势,华为加快在智能汽车市场的渗透率,其与长安及宁德时代联手打造的全新高端电动车品牌,在业内备受期待。车企在软件研发领域处于弱势,需要科技公司的支持;主营业务增长遇到天花板的科技巨头,急需从智能汽车赛道开拓更大的利润空间。
2021年,随着科技巨头苹果入局,以及跨界玩家与车企的合作深入,智能汽车应用层面的落地产品将明显丰富;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相关标准也将更加完善。
10 L3级自动驾驶车型或迎来集中量产
制图:未来汽车日报
被科技巨头们看重的智能汽车赛道,自动驾驶是至为重要的一个分支。这个行业在2020年迎来诸多突破,商业化也逐渐落地。尽管烧钱大战仍在继续,但作为出行领域最具科技范的「性感」生意,自动驾驶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,到2021年,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0.3亿美元,到2035年,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。对于中国来说,2021年将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关键一年,1月1日起,《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》正式实施,中国将正式拥有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分级标准。
按照《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》,第3级自动驾驶也称为有条件自动驾驶,在该标准下,动态驾驶任务接管用户能够以适当的方式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。这也符合现阶段大多数车企能够达到的标准,可以预见的是,2021年L3自动驾驶车型或将得以集中量产。
部分车企也将推出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型。2020年10月,特斯拉向小部分车主推送了测试版全自动驾驶(FSD)功能,按计划,2021年将会大范围推广,并支持订阅服务。2021年还将迎来一批全自动驾驶产品,宝马全自动无人驾驶旗舰车型iNEXT将迎来上路,福特将投产全自动无人驾驶车,即将量产上市的领克ZERO concept也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。
另一边,自动驾驶巨头扎堆的RoboTaxi(自动驾驶出租车)已经完成了商业化的初步探索。不过自动驾驶作为一项颠覆性创新技术,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,在此之前,普及仍需要时间。
2020年12月初,AutoX正式公布中国首批车内全无人、无远程遥控的RoboTaxi车队,官方称之为「中国首批从硬件到无人驾驶系统都能全面符合安全要求、能够进行大规模无人化部署的自动驾驶车队」。
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得到深圳交管局的认可,深圳交管局表示,目前深圳并未允许任何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测试区内开展试运营,更没有批准过任何完全无人驾驶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。
无人驾驶技术正在获得日新月异的突破,但其落地与法律、配套设施的建设息息相关。2021年,两者之间发展不对等的矛盾或更加突出。